自治区政府信息公开统一平台  江南区政务信息网  江南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首页  机构职能 政策文件 工作动态 人事信息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  首 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通知公告公示
南宁市江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续2)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02-26
 

加快建设符合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需求的农业服务体系。积极推行“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支持农业电商发展,帮助农民获取先进的技术信息,增加农民收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各类企业到农村发展仓储流通、商贸、信息、金融服务。加强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农业生产安全、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治等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抵押贷款处置方式和机制,鼓励农村“小微信贷”模式。推广创新农业保险,调整完善农业保险产品类别,扩大保险覆盖范围。

专栏:“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重点项目

江南区朝阳城郊型高效生态农业(核心)示范区、江西镇锦江休闲农业示范区、苏圩镇慕村现代农业及生态旅游园、延安镇生态休闲农业园、延安镇新城村辣椒生产基地、江西镇安平村秋冬菜生产基地、江西镇同江村无公害香葱生产基地、江南区江西镇万亩花卉苗木基地、延安镇百香果生产基地、江西镇智信村杨桃生产基地、江西镇锦江村和安平村优质水果生产基地、苏圩镇那海村肉牛养殖繁育基地、江西镇同宁村蛋鸡养殖基地建设、江西镇安平村坛淋坡优质肉牛养殖基地等。

 

 

 

 

第五章    提升中心城区品质

 

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综合管理,丰富城市发展内涵,使城区发展布局更优、建设品位更高、综合服务更强。

 

第一节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一、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市域道路网络建设,逐步形成 “四横六纵”城市路网框架体系。加快亭洪路延长线、五一西路延长线、同乐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建设。推进沙井片区城市支路东西向、南北向贯通,加快完善壮锦大道东西片区路网建设。依托“三旧”改造,推进片区路网提升改造。推进五一路与江南大道多点联结,打通断头路,逐步解决城区交通瓶颈。加快推进沙井公交首末站、华南城公交首末站建设,按照全市总体布局推进换乘设施建设,配合市级开辟更多公交线路和增加现有线路的频次,继续增加公共自行车租赁场点,提高城乡公共交通的辐射范围。配合城市轨道交通2号和5号线、仁义大桥、沙井—南乡立交桥、南建—亭洪立交桥、三津立交桥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推进完善南宁火车南站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配合推进南宁中心港区根竹作业区一期工程建设。

二、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配合南宁市做好邕江饮用水源地取水口上移,加强对三津水厂管护,支持做好中心城区供水管网改造以及加压站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排水防涝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大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配合南宁市做好沙井新区和建成区送变电工程及相应的输配电线路建设工作,提高辖区内的电网供电能力。配合南宁市建设城市天然气输配接收系统,完善燃气供应管网,推进管道燃气使用。规划新建及改造一批公共厕所,促进公共设施布局更为科学合理。建立合理的垃圾收运、处理处置体系,在沙井片区、江南大道等路段规划建设垃圾转运站,更新和补充环卫专用设备,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江南区市政综合维护基地。

三、完善公共综合配套设施

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促进商业设施升级,加快商业综合体、金融中介、高端商贸服务等总部机构引进,增强城区商业和商务功能,“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城市商业综合体20万平方米以上,形成8个10万平方米的特色商贸中心。完善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生态居住、公共保障等综合配套功能,新建一批中小学校,围绕新建居住区规划建设一批文化广场、绿地公园,建成江南公园。

专栏:“十三五”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邕江及内河整治工程: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老口水利枢纽-英华大桥)、凤凰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马巢河整治工程、亭子冲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城市建成区污水直排口整治工程。

城市道路建设工程:亭洪路延长线(南建路-江南大道)、同乐大道、定津路(同乐大道-津江大道)、南乡路、石牌路、沙滨路、仁和路、定秋路、邕津路、贵和路、贵义路、壮锦大道东侧片区路网建设工程、建成区路网提升工程。

城市桥梁工程:仁义大桥、沙井-南站立交桥、沙井-南乡立交桥、沙井-五一立交桥、亭洪-南建立交桥、五一路铁路桥改造工程、星光大道铁路桥改造工程。

城市管网工程:江南污水处理厂三期、邕江取水口上移工程、220KV亭洪变电站110KV配套送出工程、110KV银凯(富宁)送变电工程(主要服务银凯工业园和富士康)、亭子送变电工程(主要服务江南万达)、苏坡送变电(主要服务华南城)、清川站二号主变扩建工程(主要服务江南工业园区)、沙井片区新建道路电力管沟建设工程。

其他市政配套工程:江南区市政综合维护基地、江南公园。

公共交通工程: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轨道交通2号线福建园站综合公交枢纽开发项目、轨道交通2号线石柱岭站公交首末站、轨道交通2号线体育馆站公交首末站、沙井首末公交站、华南城首末公交站。

 



第二节  全力推进“三旧”改造

 

一、稳步推进旧城改造

将旧城改造作为城市更新改造、功能优化提升的核心和抓手。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和发展楼宇经济为目标,加快实施南糖片区、五一西路片区、沙井街道片区、振宁商贸园片区、五一中片区等片区改造,通过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实施,实现片区的整体开发,提升城市功能,着力打造集商业、总部经济、商务办公、休闲娱乐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综合体。

二、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

按照突出重点、各有侧重的要求,有序推进富德村、东南村、淡村、亭子村、白沙村、新屋村、平西村等城中村改造。加强城中村产业引导,提高商业设施建设比重,统筹改造开发后城中村商务办公、居住、酒店、商业、休闲娱乐及交通、公共服务等各种设施条件,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配套设施,美化发展环境,改变城中村脏、乱、差的状况,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三、加快老厂区及市场搬迁改造

加快老旧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推进南化、南南铝、浮法玻璃厂等旧厂区“退二进三”项目实施。充分利用好企业搬迁后的土地资源,加快引入文化创意、商务商贸等产业形态,通过改造利用、转变用途、引进项目等途径实现对旧厂房、旧仓库、旧站场、旧市场等产业用地的盘活。力争“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建成区内破产企业的搬迁改造工作,为江南区产业更新开辟新的空间。

 

第三节  着力推进邕江南岸经济带建设

 

一、推动沿江商贸集聚发展

按照“堤上经济,南岸商圈”发展思路,坚持高水平规划、高层次布局、高品质建设、高效能开发,以区域骨干道路为依托,控制滨江沿线建筑密度,分段分区布局星级酒店、度假酒店、商业办公、文化娱乐等功能设施,大力培育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商务商业、康体运动、休闲娱乐等,促进沿江商务服务、商贸服务、信息服务等联动互促、集聚发展,力争把邕江南岸建设成为江南商贸发展的龙头地带、沿江宜业宜居的重要标志性区域。

二、推动沿江休闲旅游蓬勃发展

围绕南宁市“中国绿城”升级版打造,按照“百里秀美邕江”建设要求,加强邕江沿岸综合整治和开发建设力度,进一步强化水源保护及水体管理,加快滨水绿带、滨水公园、滨水生态走廊建设,优化江南大道沿线滨江环境。依托沿江丰富的码头文化、商埠文化、庙堂文化、街圩文化、民俗文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促进旅游与文化、旅游与生态深度融合,打造“水畅、岸绿、景美”的现代亲水生态旅游区。

三、推动沿江文化创意繁荣发展

秉承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理念,坚持把创新作为沿江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充分发挥沿江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跨江大桥交通优势,依托南宁剧场、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广西体育馆等场馆设施,全力引进创意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文化娱乐、现代传媒、影视演艺、健身休闲等产业,孵化和发展网络、动漫、数字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更富魅力的江滨生态智慧区。

 

第四节  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一、积极建设“智慧江南”

大力支持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通信网络转型升级,基本实现网络宽带化、光纤化、无线化。积极推进 “三网”融合,提高城乡网络覆盖率和网络传输能力,在城区重要公共场所全面开放免费WIFI。加大智慧政务建设力度,加快政务数据中心和综合政务平台建设,建成城区、镇(街道)两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推动政务公开和网上审批,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和管理系统,推进阳光权力、数字城管、应急指挥、城市指挥中心等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市政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民生工程,加强就业、教育、文化、旅游、保障、住房、供电、供水、供气和防灾减灾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推进行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二、创新城市管理方式

建立以人口、社会单位、环境和市政设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数据信息库,推进城市的精细化、网格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基础的方针,加强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完善工作体系,将城市管理工作延伸到街道、社区。以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带动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加强社区自治能力建设。

三、优化城区人居环境

按照南宁市推进现代生态特色城市建设要求,大力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突出重要节点、道路沿线的环境整治和出新,提升星光大道、沙井大道、五一路等街景市容和城建品质。加强城区细节设计,提高街区雕塑小品、邕江南岸广场等绿地以及各住宅小区休闲场所的美学水平,增强城市的人性化和人情味。完善城市绿地系统,重点推进白沙大道沿线防护绿廊。加大居民小区治理改造力度,规范物业管理,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第六章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体现以人为本,突出质量内涵,走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一节      着力打造新型特色小城镇

 

科学规划城镇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旅结合,主动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辐射,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便利的特色城镇。

江西镇——打造农旅结合特色镇。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紫色糯玉米、花草苗木、秋冬菜等特色农产品,打造特色品牌。积极发展智信雷寨坡花草苗木、四季那廊生态园等休闲农业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依托扬美古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旅游开发,带动周边旅游发展。打通江西镇至吴圩空港经济区的经济直通道,发展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江西镇空港衍生产业。加快构筑农旅结合发展新格局,创建特色旅游名镇。

苏圩镇——打造临空产业发展特色镇。依托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区位交通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培育发展临空产业。重点发展精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航空冷链物流、航空货物转运物流等产业,建设融生产示范、科技研发、精深加工、仓储物流为一体的临空产业生产、物流及配送基地。发挥苏圩镇农业资源、自然旅游景观优势,加快岜博山旅游风景区、天坑溶洞群风景区、朝阳坡乡村旅游区等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推动农业与旅游融合,着力建设现代绿色生态乡村旅游,吸引空港游客就近休闲旅游。

延安镇——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生态名镇。依托农业和生态优势,加快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及林下经济。发展以那齐、新城、延安社区为重点的糖料蔗“双高”基地和特色水果、蔬菜种植基地,进一步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发展以华南、平南为重点的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壮大。

 

第二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一、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统一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功能规划、交通建设规划和生态环保建设规划,逐步形成以中心城镇为核心、以特色村庄为节点的城乡空间布局。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按照规模适度、合理聚集、梯度收缩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积极探索“撤村并居”,整合改造现有农村集中居住点。突出特色,努力推进农村居住用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逐步取消审批分散的农村住宅建设,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全面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将符合条件和有落户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农业转移人口享有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推动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农村人口、因建设征地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民、临时进城务工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人群向城区、镇区有序转移,提高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大对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加快城区各镇之间和重点旅游景区道路建设,建设江西—扬美二级公路、老口枢纽坝区至扬美古镇沿江公路、南北旧公路至岜博山公路,提升改造苏圩—延安公路、吴圩—江西公路、同新—周村公路、那齐—延安—九塔公路,提高道路等级、联网程度及服务能力和水平。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完善城乡客运一体化标准规范体系,实现城乡客运服务的有效衔接,建设苏圩镇、江西镇客运站。加快实施农村通屯道路和巷道硬化,完成所有20户以上通自然屯道路硬化。加快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节水灌溉、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加大土地综合整理力度,做好农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配合做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重点推进110KV茶柳(苏圩)送变电工程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用电可靠性。

 

第三节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持续推进“美丽江南”乡村建设,加快“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全面提高村屯绿化水平,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达98%,农村饮用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深入开展产业富民,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支持 “一乡一业”特色农业产业建设,实现生产发展,农民富裕;深入开展服务惠民,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实现建制村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保障水平;深入开展基础便民,编制和实施村屯综合整治规划, 加强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住宅推荐户型建设,完善农村交通、水利、环卫等基础设施, 大幅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力推进农村环境秀美、生活甜美、乡村和美工作,全面提升农村物质、精神、生态文明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人民生活幸福和谐。

 

第七章          建设生态文明城区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建设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的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一节  加强城乡生态建设

 

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管护,深入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大邕江南岸沿江带、山塘水库等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良好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保证生态用地。加快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加大矿山及采石场复垦复绿、生态修复力度,打击非法开采、盗采矿产资源行为。加强对山地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加强生态水域建设,在辖区范围内的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域范围内建设水源涵养林。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切实保护古树名木及自然生境,规范、控制速生桉种植,保护生态多样性。以提高品质,丰富景观,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为主要着力点,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开展城市绿地建设,构筑景观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生态功能完善的景观绿化带、景观大道和公园绿地。

 

第一节      加快生态经济发展

 

一、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化

优先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制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传统工业产业的生态化转型。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商务会展、软件、动漫、创意经济等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生态农业和资源再利用循环型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扩大生态林果、蔬菜、水产等绿色农产品生产规模,打造生态农业品牌。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密集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坚决关停资源消耗大、物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加快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建立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综合利用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二、推进生态园区建设

积极推进工业园区清洁生产,企业新建、改造项目,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不断扩大清洁生产试点,开展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清洁生产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活动。推进行业内不同产业和相关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合理延伸和组合,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集约式、链条化循环发展模式,建成园区内大循环、产业间中循环、企业内小循环的循环经济框架体系。重点推进江南工业园区的生态规划、建设、改造,力争到2020年建设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

 

第二节      深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

 

坚持节约优先,转变资源利用方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力开展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强化重点行业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推进企业清洁能源改造,重点抓好规模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构建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广泛采用节能型建筑材料和工艺,推行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倡导绿色办公,加大政府采购节能产品力度。推进生活方式的低碳化,提倡使用家用节能产品,优化出行方式,减少交通出行中的能源消耗。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

 

第三节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控制各类污染物排放,强化生态治理,推行环境污染群众举报奖励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强城市扬尘治理,强化建筑工地扬尘、道路扬尘、工业燃烧和黄标车治理,全力降低PM10、PM2.5浓度,提高城市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推进凤凰江、马巢河水系改造工程,完善城市市政污水管网,加快城市内河生活污水直排口整治。推进环卫产业化步伐,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加快推进镇村污水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十三五”期间完成2个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实施重点村坡污水集中处理或分散式处理,实施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理,建设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落实农村1000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措施。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从源头上减少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有毒害废弃包装物产生,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危害。

 

第四节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一岗双责”、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完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

第八章          深入推进精准脱贫

 

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群众增收为核心,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争到 2018 年城区9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农村贫困人口5012人全部脱贫。

 

第一节      推进多种方式精准脱贫

 

按照南宁市脱贫攻坚“七个一批”、“七大工程”部署与要求,因人因地精准施策,分类扶持贫困人口。实施产业扶贫,制定和完善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发展特色增收优势产业,继续建设延安镇华南村、江西镇同江村、同宁村等百香果、香葱、园林花卉种植基地,推广特色养殖及鸡、鸭、食草动物养殖,加快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等特色产业,至2020年,力争贫困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实施就业脱贫,加强各种劳动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对象的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十三五”时期计划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0期,培训扶贫对象4000人次,确保85%以上劳动力接受实用技术或转移就业培训,掌握1-2门致富技能。实施教育脱贫,加大对贫困户子女接受教育的资助力度,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实施12年免费教育,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施低保政策兜底脱贫,实行低保政策与扶贫政策有机衔接,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实施医疗救助扶贫,加强对贫困对象的医疗保障和保险救助,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和救助对象范围,对农村五保户和农村低保对象参加新农合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

 

第二节      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加大投入,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施贫困村道路硬化、饮水安全、安全用电、贫困户危房改造、村庄环境建设、文化设施建设等扶贫工程,加快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便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加快贫困村通村水泥路建设,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屯)通屯道路硬化率100%。全力推进饮水安全工程,全面解决贫困村饮水困难问题。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贫困村户户通照明电、自然村通动力电。完善贫困村住房建设规划,加快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基本实现农村安全住房全覆盖。加大改厕等工作力度,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使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推进贫困村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实现有条件的贫困村城乡信息互动、资源对接。统筹推进有线电视、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等到村到户,提高贫困地区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按照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健全贫困村农家书屋、体育器材等文化体育设施,加快推进贫困村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第三节      完善脱贫工作机制

 

改革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资金整合、监管力度,按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的10%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将当年清理回收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资金的50%以上用于扶贫开发。强化干部定点挂钩、对口帮扶机制,继续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加强驻村干部队伍的培训管理。强化脱贫工作责任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脱贫攻坚责任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完善社会力量精准帮扶机制,广泛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关心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第九章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民生优先,进一步加大投入,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第一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

 

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行动,确保在2018年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优化城乡教育布局,重点加快推进沙井片区教育规划建设,扩大城区教育容量,提高学位总量,着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大班额”问题,到2020年,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教师交流,促进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

二、推动非义务阶段教育加快发展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示范性幼儿园、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和多元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建设,到2020年,实现每个镇均有一所标准化公办中心幼儿园,保障适龄幼儿入园率达98%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发展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开展社区教育,鼓励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城区。

三、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加大教育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数字校园工程,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完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精准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快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改善教师住房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四、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育比重。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实施“区管校用”人事制度改革,推动教育人才合理流动。加快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力争到2020年有4-5所学校在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推进学校特色办学,增强学校发展活力,打造“善学江南”教育品牌。

专栏:江南区教育发展重点项目

南宁市第三十六中沙井校区、南宁市第十中学沙井校区、沛鸿民族中学初中校区、沙井中学迁建和东南学校迁建、江南小学华府校区、江南小学珺玺校区、江南区第二小学、沙井小学迁建、江南区第二幼儿园。

第二节      建设健康江南

 

一、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实施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群众看病就医保障,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快完善医院基础设施和大型设备配置,推进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综合楼、江南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建设,推动辖区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衡化。大力发展基层卫生服务,落实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鼓励和规范社会办医,逐步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快实施医生多点执业,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加强医疗保险监督管理,推进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和服务。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积极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有效降低群众基本用药负担。大力发展中医药壮瑶医药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及慢性病综合防治,“十三五”期间,传染病(甲乙类)发病率控制在222人/10 万以内。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健全紧急救援网络平台。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保持基层卫生技术人才队伍稳定。

二、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计划生育服务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干预力度,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整合养老服务政策资源,加强养老服务专业化、信息化建设,鼓励社会养老机构、社会公益组织、民间资本加入养老服务业领域。保障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权益,探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快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三、加快发展体育事业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完善城乡体育设施规划,优化公益健身设施布局。建设江南区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完善社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到2020年,城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以上,90%以上的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设施,城镇建成“10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吸引多元投资参与体育场所建设。推广全民健身,支持发展群众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骑行、水上运动等喜闻乐见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城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丰富体育赛事,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各类体育比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完善体育社会组织架构和服务,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能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三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一、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发展均等化。加快江南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江南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提升江南区国家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实现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全覆盖,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提高免费开放服务质量。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文化实体、赞助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元化和社会化。到2020年,基本建立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要求,文化设施完善、活动内容丰富、组织机构健全、服务对象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净化文化市场综治环境,建立规范有序、健康繁荣的文化市场。

二、精心培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探索创新文化活动运作方式、活动形式和节目内容,打造“百姓小舞台,和谐大社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策划创作文化艺术精品节目,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江南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加大基层文艺人才培养,开展 “培训百名基层文艺骨干工程”“提升基层文艺队伍素质工程”和群众文化活动示范点建设。

三、  加强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植入时代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形象,重点做好亭子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建设、邕州老街改造提升等。围绕“中国平话文化之乡”文化名片,挖掘、保护江南区平话人族群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平话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大文物的保护力度,着重修缮扬美古建筑群、广西省土改二团驻地旧址、莫文骅故居等,开展麻子畲土改文化博物馆、扬美历史文化博物馆、扬美古镇码头文物保护工程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快周家坡非遗展示中心建设,广泛开展传习活动,培育新一代非遗传承人。

 

第四节      加快建设充分就业城区

 

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加强电子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城区转型升级急需的急缺技能人才。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建立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制度,形成援助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进城就业,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着力解决辖区重点企业招工难题。建设城区职工服务(活动)中心,完善就业平台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网上网下就业信息联动,促进居民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完善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劳资纠纷调处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五节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积极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城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引导劳动者采取多种灵活形式实现就业。落实最低工资增长政策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大现代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职工工资性收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扶持全民创新创业,健全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创新城乡居民理财路径,拓宽投资渠道,提高财产性收入。积极强化社会保障,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严格落实增收减负各项政策,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持续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支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确保农民宅基地和房屋财产收益。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到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第六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整合衔接,实现社会保障人群的全覆盖,逐年提高城乡居保养老待遇水平和城乡居保缴费补贴标准,落实长缴多得政策。落实全面参保计划,推进养老、医疗保险从制度全覆盖转向人员全覆盖,实现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完善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基本医保与商业健康保险相互补充和衔接发展。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健全社会保障待遇标准正常增长机制,扩大社保覆盖面,稳步提高社保水平。促进保险与保障紧密结合,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确保应保对象不漏保、保障对象不重保,合理控制保障资源分配。

二、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

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安置问题,加快推进回建安置房建设。推进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农村危旧房改造建设,扩大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进一步提高保障性住房品质。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落实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政策和管理程序,严格准入和退出制度。

三、完善社会救助

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原则,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最低生活保障提标扩面工作,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员等群体,给予特困人员供养。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提高农村敬老院医养服务水平。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加大对精神病人、残障人员等专项救助力度。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突发困难。加强慈善帮扶,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特困家庭子女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帮扶。积极培育各级慈善组织,促进城区慈善事业发展。支持红十字会事业健康发展。

 

第十章             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和开放发展

 

坚持以改革、开放、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开放合作,进一步释放加快发展的正能量。

 

第一节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事项标准化,推动审批与监管分离,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审批流程。落实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中介服务行为。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建设网上审批大厅,推动行政审批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审批过程监管体系。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推进“证照分离”,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执法重点和执法力量下移。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增强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减少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进一步深化镇(街)机构改革,强化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确镇村管理权限范围,加强人员和经费保障。统筹推进文化、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改革。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融资的有效途径,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环保、医疗、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努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推进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全程办理,健全投资项目纵横联运协同监管机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府预算体系、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等改革,全面完成“营改增”。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 加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三农”、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及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生态建设等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完善要素市场,提高企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建立土地流转产权交易中心,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探索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旅游用地等土地制度试点改革。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以及土地流转经营权证抵押等改革试点。加快培育发展、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向农业农村流动,完善农业保险,推进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试点。进一步深化水利、林业等“三农”其他领域改革。

四、深化项目机制改革

完善项目储备制度,根据国家、自治区、南宁市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围绕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扩大增量、提升效益等总体目标,加强前期研究论证,建立重大项目储备库,实行分类梯度推进。优化项目布局,着力缓解土地要素制约,为项目建设拓展空间。建立项目建设动态管理制、目标考核制和问责制。建立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做好全程跟踪督查。优化项目服务,实行项目联审、联批和代办制度,加快项目审批进度。

 

第二节      建设创新型城区

 

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要素,提高科技创新投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支持富士康、南南铝加工等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完善产业技术基础。鼓励和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开展研发和创新活动,促进企业间技术、成果、仪器设备和信息等资源的协作共享和协同创新能力。强化质量兴区、品牌兴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行业品牌,支持辖区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广西名牌、广西著名商标,扩大辖区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利用和保护。按照南宁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城区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江南区主导优势产业为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项目工程化和产业化,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深化完善创新投入制度,加大政府采购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支持力度,强化创新政策支持。

二、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力促进万众创新,依托工业园区、重大项目,积极建设创新孵化模式,加快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加快创建“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平台。完善创业扶持体系,落实免费培训、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简化创业审批程序,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开通创业绿色通道,优化众创服务环境,鼓励更多劳动者自主创业。建立创业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每年建立1-2个创业基地。坚持“创业培训、政策扶持、创业服务”三位一体,吸引优秀人才“精英创业”,引导本地劳动力“草根创业”,吸引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实训创业”,营造全民创业的浓烈氛围,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第三节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为城区转型发展提供支撑。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和激励机制,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一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领头作用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产业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为加快城区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保障。加强引导科技、教育、卫生等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日常管理,完善城区人才库建设。

二、加大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

用好用活南宁市“人才特区”建设配套政策,按照南宁市关于人才工作投入经费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要求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城区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依托富士康、华南城、海吉星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物流、会展和农产品检疫检测等人才小高地。围绕城区重大产业、新兴产业、重大科研创新平台,突出引人才与引项目相结合,实行由引进个体向引进创新团队转变,加大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工程力度,积极培育城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一村一名田秀才”培养项目,在城区每个行政村选拔培养1-2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骨干,培养一批带富能力强的乡镇企业主、致富带头人,着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改进人才服务和管理方式,建立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奖励机制。进一步落实人才政策,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施江南区区域人才“绿卡”,为持有绿卡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工作和生活便利。

 

第四节      构筑开放合作新格局

 

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外合作,加大招商选商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对外开放合作新高地。

一、拓展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区、西江-珠江经济带的发展,充分利用“桂港、桂澳、桂台”合作及南宁市对外交流平台,创新合作机制,推进政府、部门、商会协会、企业合作的多样性。继续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轻工产品展以及华南城东盟汽车展销会、茶文化节等国际国内各类展会,拓展东盟和丝路国家市场,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巩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及港澳台、东盟的合作,以南南铝加工、富士康、华南城等大型企业为依托,积极在投资贸易、产业、环保、人力资源、技术等方面探索开展务实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更加全面主动地接受先进生产力辐射带动。

二、深化区域合作

加快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进程,积极争取更多项目落户江南。积极参与南宁-崇左经济带建设,深化与崇左市扶绥县的对接,重点加强在产业协作、产学研对接、经贸交流、区域旅游一体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不断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加强与上思县等北部湾、西江经济带相关县区之间的联系协作,重点推进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接,实现共赢发展。加强与南宁经开区的合作,重点在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人才使用等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推进一体化发展。加强与空港经济区的融合,充分发挥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寻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集群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内外资并举,创新投资合作理念,完善招商引资机制,紧扣产业集群、产业链、特色产业招商。创新招商模式,积极开展以商招商、组织专业小分队上门招商、区域合作招商,努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铝精深加工、电子信息等产业为重点,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形成区域产业协作和战略联盟。着力扶持富士康、南南铝加工等重点出口企业发展,引导企业调整生产结构,推动出口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提高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积极承接国外制造业、发达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挖掘现有企业加工潜力,扩大加工贸易规模,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延伸。加大紧缺资源、关键技术和设备进口力度,提升产业装备水平,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依托南宁华南城电子商务产业园、中国东盟硅谷科技园、东盟多媒体文化产业园,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文化、物流、信息技术、旅游、教育、商业服务等新兴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完善以江南工业园为重点的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开拓与东盟、欧、美、日的合作渠道,提升外资利用水平。

 

第十一章   加强社会治理和民主法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加快平安江南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包容。

 

第一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坚持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推动网格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有效结合。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强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有效衔接。加强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健全行政执法责任配套制度。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建立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发生。加强和改善信访工作,严格落实隐患排查、领导包案、公开接访等制度,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诉求表达渠道。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工作联动机制,加强镇(街道)和村(社区)综治维稳基层组织建设,打通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依法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第二节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与管理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强化预防治本,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大特大事故发生,提升安全生产监管和突发生产安全事故处置能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落实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信息报告、应急机制。完善消防装备建设,确保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细化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高重大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大网络管理力度,维护网络和信息安全。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实施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经济动员,做大做强铝加工制造等军民融合制造业,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传销、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平安江南”,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健全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机制。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广泛发扬基层民主,提高基层政权建设水平,充分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积极打造网络民主新平台,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平台,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和和新闻舆论监督,引导互联网理性诉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加强外事和侨务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侨联、工商联、残联、科协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确保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四节      加强城区法治建设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量监督、公共卫生、安全生产、资源环境、交通运输等领域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加强司法监督,尊重司法规律,促进司法公正,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扶助体系,推进社区矫正法治化、规范化建设。加大预防和治理腐败力度,抓好廉政风险防控。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第五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强化市民道德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持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加快完善社会诚信体系,深入推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统筹城乡文明建设,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建设。

 

第十二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建立科学健全的规划实施机制,提高政府履行职责能力和水平,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第一节      加强规划的衔接协调

 

本规划是未来五年江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是编制其他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和制定相关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强化本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多规融合”,切实加强与上级规划和同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确保各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在重点任务上相互联系。制定年度计划要根据本规划确定的长期目标,结合年度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合理安排财政预算、投资计划和土地储备及用地计划等,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和宏观调控方向,确保约束性目标如期实现。

 

第二节      强化项目支撑

 

坚持以项目落实规划。围绕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突出抓好现代产业、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农田水利、美丽乡村、民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项目的谋划和滚动实施,保持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带动。建立健全项目实施建设机制,提高服务项目水平,着力解决项目前期审批、用地报批、征地拆迁、资金筹措等瓶颈问题,全力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发挥效益,增强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

 

第三节      加强监督考核评估

 

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按照部门职责分工,纳入各部门、各镇(街道)的绩效考核体系。对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主要政策措施、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定期检查、适时评估、重点考核。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城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城区政协通报,向社会发布。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并提出评估报告,提交城区大常委会。需要调整规划目标和重大任务的,由城区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提请城区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切实提高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与监督。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规划评估的科学性,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附图1

江南区“十三五”工业重点项目分布图

附图2

江南区“十三五”商贸物流重点项目分布图



附图3

江南区“十三五”旅游业重点项目分布图

 

附图4

江南区“十三五”农业重点项目分布图



附件5

江南区中心城区“四横六纵”主要路网图

 



附图6

江南区“十三五”交通重点项目分布图

 

附图7

江南区“十三五”水利重点项目分布图

 

附图8

 

江南区“十三五”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重点项目分布图

 



附图9

江南区“十三五”公共服务重点项目分布图



 

“四横”指江南大道、五一路、亭洪路、白沙大道,“六纵”指三津大道、同乐大道、沙井大道、壮锦大道、南建路、星光大道。